一、引言:治理养殖尾水刻不容缓
池塘养殖是重庆地区水产养殖的主要模式,为保障动物蛋白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过程中产生的养殖尾水含有残饵、粪便以及氮、磷等污染物,若直接排放,将对水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为应对这一挑战,重庆市出台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50/1544—2023),对尾水排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在重庆市开州区和永川区的两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因地制宜地构建了“三池两坝”尾水治理模式,并对其治理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期为该地区的养殖尾水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二、研究基地与治理模式概况
研究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养殖基地作为实施与监测对象:
1)重庆市陆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州区)
养殖水面约360亩,主要养殖鲤鱼、鲫鱼和四大家鱼,年产量约450吨。
2)重庆农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永川区)
养殖水面约125亩,主要养殖罗氏沼虾,年产量约50吨。
两个基地均采用了“三池两坝”尾水治理模式,其核心工艺流程为:沉淀池 → 过滤坝 → 曝气池 → 可再生滤坝 → 生物净化池。该模式综合运用物理沉降、过滤吸附和生物净化(水生植物与滤食性鱼类)等多种技术,实现对养殖尾水的梯级净化。
三、尾水治理设施配置
两个基地的设施配置根据其实际情况略有差异,具体对比如下:
设施类型 |
陆集公司(开州) |
客饮公司(永川) |
沉淀池 |
2个,总面积5.5亩,进行多级沉淀并种植水生植物。 |
1个,面积3亩,内置生物毛刷并种植水生植物。 |
过滤坝 |
2个,空心砖结构,填充火山石、碎石等滤料。 |
2个,结构类似,起过滤拦截作用。 |
曝气池 |
1个,面积3.5亩,配备增氧机以提高水体溶氧。 |
1个,面积2亩,功能相同。 |
生物净化池 |
2个,总面积7亩,种植沉水植物和生态浮床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 |
2个,总面积6.3亩,进行最终生物生态调节。 |
设施面积占比 |
占养殖面积的4.4% |
占养殖面积的9% |
四、治理效果监测与分析
研究团队于2024年4月至10月的正常生产季节,对两个基地的尾水治理系统进、出水口进行了持续监测,关键污染物指标的平均去除效果如下表所示:
监测指标 |
陆集公司(开州)平均去除率 |
客饮公司(永川)平均去除率 |
总氮 (TN) |
63.88% |
46.39% |
总磷 (TP) |
45.00% |
58.82% |
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
20.78% |
12.80% |
悬浮物 (SS) |
30.00% |
23.62% |
监测结果表明,经过“三池两坝”系统处理后,两个养殖基地尾水中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显著下降,出水水质完全符合重庆市《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50/1544—2023)的一级标准要求,治理效果十分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经研究证实,“三池两坝”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尾水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面积超过100亩的集中连片养殖池塘。该模式在2道可再生滤坝的作用下,成功地将物理沉降、过滤与生物净化有机结合,实现了尾水污染物的有效削减。
为确保该模式持续稳定发挥效益,提出以下关键建议:
强化沉淀与过滤效果:采用多级沉淀池能有效地收集淤泥和悬浮物,结合可再生滤坝,强化过滤各种悬浮物及生物分解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保障曝气运行:必须确保曝气池增氧设备正常运行,以维持水体高溶氧水平,这是激活水体自净能力和发挥后续生物净化功能的关键。
“三池两坝”模式为重庆市乃至类似地区的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欧保公司在地表水处理设备研发应用上有20年的经验,欢迎来电咨询。
>>获得更多的设备信息<<
>>请联系021-58129802<<
低成本项目改造无需大拆大建 可持续微生态单元+太阳能光伏 微生态修正重叠生态位微生态治理技术核心优势
原有设施利用率>40%UTILIZATION>40% COST SAVINGS
动力可持续DYNAMIC SUSTAINABILITY
提高稳定性MODIFIED OVERLAPPING NI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