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业飞速发展的背后,养殖尾水排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挑战。大量的残余饲料和鱼类排泄物,若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极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制约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没有一种技术,既能高效净化尾水,又能兼顾成本与长效运营?源自浙江、成功实践于四川的“三池两坝”生态治理模式,及其核心的“可再生滤坝”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亮眼的解决方案。
一、何为“三池两坝”?
三池两坝工艺实际上就是一个多级净化的生态流水线。“三池两坝”并非简单的池塘组合,而是一套精准设计的尾水处理系统。它模拟自然湿地的净化原理,通过五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实现对养殖尾水的“由浑变清”:
1)沉淀池:尾水第一站,主要依靠物理沉降去除大部分悬浮颗粒物,是降低TSS(总悬浮物)的“主力军”。
2)第一道过滤坝:核心环节之一,利用滤料截留细微杂质,开启生物净化。
3)曝气池:通过增氧曝气,强力提升水中溶解氧,加速微生物对有机物(COD)和氨氮(NH??-N)的分解。
4)第二道过滤坝:进行深度过滤,确保水质稳定。
5)生态池:最终“抛光”环节,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如伊乐藻、苦草)和放养滤食性鱼类(如鲢、鳙),构建一个立体生态系统,高效吸收氮、磷等营养盐。
浙江省淡水产研究所的权威研究表明,该工艺对主要污染物(TSS、总氮、总磷等)的去除率普遍超过50%,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国家《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
二、技术的灵魂:“可再生滤坝”为何是破局关键?
在传统的过滤技术中,滤料堵塞后往往清理困难,甚至需要废弃重建,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续。而“三池两坝”模式的卓越之处,在于其核心——“可再生滤坝”的创新设计。
它的“可再生”体现在三大智慧之处:
·模块化设计,维护便捷:滤坝内部的滤料内部并非直接填塞陶粒、碎石等,而是填充三维立体纤维丝网,形成标准模块。当滤料因吸附杂质堵塞而效率下降时,工作人员可以像清洗地面一样,轻松将模块原位清洗,或利用空塘期阳光暴晒,彻底解决了传统滤坝“清淤难、维护贵”的痛点。
·纵深填充,构筑高效净化梯度:滤料厚度70cm以上,形成过滤纵深,这种结构既能有效拦截大小不一的颗粒物,又为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提供了巨大的附着表面积,形成高活性的“生物膜”,实现物理过滤与生物降解的双重功效。
·生物膜自愈,保障长效稳定:即便在冬季低温期微生物活性降低,或经过物理清洗后,滤料表面特有的微环境也能让生物膜在条件适宜时快速恢复活性,实现了净化能力的自我再生,保障了系统全年稳定运行。
四川大邑县龙华渔场的实践案例证明,这种可再生滤坝结构简单、维护便捷,深受养殖户欢迎,是其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经济可行:低成本实现高效益,养殖户的明智之选
一项技术能否大规模推广,成本是关键。“三池两坝”模式的优势在于“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避免了高昂的化学药剂和复杂设备。
数据显示,该系统的建设成本约为1.3万—2.8万元/公顷,摊分到每年的运行维护成本仅需3000—4000元/公顷。
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一笔完全可以承受的“环保账”。净化后的水可以循环利用,减少了对外部水源的依赖和疾病传播风险,生态池中额外收获的水产品还能带来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池两坝”模式,特别是其“可再生滤坝”技术,用创新的智慧将养殖尾水治理从一项令人头疼的“合规成本”,转变为一项提升养殖效益、实现产业绿色升级的“战略投资”。
这项源自中国本土的实用技术,正从浙江、四川走向全国更多养殖产区,为中国的“蓝色粮仓”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欧保公司在地表水处理设备研发应用上有20年的经验,欢迎来电咨询。
>>获得更多的设备信息<<
>>请联系021-58129802<<
低成本项目改造无需大拆大建 可持续微生态单元+太阳能光伏 微生态修正重叠生态位微生态治理技术核心优势
原有设施利用率>40%UTILIZATION>40% COST SAVINGS
动力可持续DYNAMIC SUSTAINABILITY
提高稳定性MODIFIED OVERLAPPING NI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