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两坝”是一种针对内陆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的多级组合处理工艺,由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池五个单元组成。
该工艺通过物理沉淀、生物过滤、曝气氧化和生态净化等多种方式协同作用,实现对养殖尾水的高效净化。其中,过滤坝(即“两坝”)作为核心环节之一,尤其以可再生滤坝(ZIPBIP-ZS1500)的设计与运行优势显著,成为推动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
一、过滤坝的结构与功能
传统三池两坝中的过滤坝通常建设在沉淀池与曝气池、曝气池与生态池之间,采用空心砖砌筑,内部填充多孔、质轻的滤料(如火山石、陶瓷粒、珊瑚石等),并按粒径分层填充:底层为大粒径(8~10cm),中层为中粒径(5~8cm),上层为小粒径(3~5cm)。
过滤坝的主要功能包括:
·物理过滤:拦截悬浮颗粒物;
·生物附着: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降解有机物;
·氮磷吸附:通过滤料表面的微生物和化学作用去除氮磷污染物。
刘梅等研究表明,传统过滤坝对TSS、CODMn、TN、TP、NH4+等多项水质指标具有7.5~11.8%的去除率。
该类滤料通常装入尼龙网袋,便于后期更换,但这类滤料再生困难,即使再生后,功能大打折扣,一般都是直接更换。该类滤料更换维护成本高,经常出现荒废搁置问题,导致水质净化效率下降。
二、可再生滤坝的“可再生”特性
与传统过滤坝相比,可再生滤坝具备可再生性,体现在:
1)滤料可再生:滤料设计便于堵塞后清洗,延长系统寿命;
2)生物膜自恢复:即使在冬季低温期微生物活性下降,春季温度回升后生物膜可快速恢复活性;
3)维护简便:无需复杂设备,仅需定期冲洗滤料,运维成本低。
三、实际案例应用效果
在浙江湖州的三个示范点(分别对应低、中、高污染养殖品种)中,可再生滤坝作为连续两级过滤单元,有效保障了系统全年稳定运行。
即便在冬季,系统仍能保持较高去除效率,出水水质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
四、经济性与推广价值
“三池两坝”工艺中,可再生滤坝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主要费用为滤料。示范点数据显示,每公顷养殖水面的尾水处理建设费用在1.3万~2.8万元之间,年运维成本仅为0.3万~0.4万元,具备良好的经济可行性。
由于其模块化、可再生、易维护的特点,该工艺已在浙江、江苏、江西、广东、河南等多地推广,适用于不同养殖品种和污染水平的尾水处理场景。
可再生滤坝作为“三池两坝”工艺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具备多重净化功能,更以其可再生、易维护的特性,成为推动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和绿色发展的有效技术路径。
欧保公司在地表水处理设备研发应用上有20年的经验,欢迎来电咨询。
>>获得更多的设备信息<<
>>请联系021-5812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