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欧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河湖治理设备网

欧保环境 河湖治理设备供应商

02158129802

<%=NSW.OConfig.GlobalConfig.SiteName %>
太阳能曝气机、农村污水处理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湖治理设备网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定位“绿色吉林”新坐标

定位“绿色吉林”新坐标

文章出处:吉林日报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7-02-13 08:48:00【

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节点,吉林人把发展的算盘打得山响:在环境治理上算民生账、算整体账、算长远账,要数字,更要环境,“十三五”开局,环境治理实现开门红。

认清“民生账”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不是看总量减了多少,而是看质量提升了多少。

“近两年,雾霾天好像减少了,特别是供暖初期蓝天多了,生活环境更有质量了。”不少长春市民都有这样的感慨。环境好,折射出的是区域发展的生命力、活力,更是一个地区群众生活幸福的主要指标。从群众感受看空气质量数字,201610月,吉林省优良天数占比近90%,明显高于2015年的68%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清洁空气行动、清洁水行动、清洁土壤行动……2016年,吉林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开展了环境保护行动月,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加强县级政府职能作用、清洁水体、清洁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确定了20项工作安排和26项宣传安排,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吉林的高潮,有效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共治生态环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情叮嘱言犹在耳。

一份嘱托,万分责任。2016年开始,吉林省着手实施“长吉平+1”四市共同大气污染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三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让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环境治理的效果,享受到环境治理带来的成果。

一部纲要,一份决心。到2020年,吉林省力争使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74.29%53.85%,大气环境质量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2015年下降1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水环境、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省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在民生账上,环境保护绝不含糊。”

精打“整体账” 补齐短板建立综合环境治理新格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重要一点是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让环境有改善,发展的账就要“整体”算。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将环保融入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筹推进,才能达到补齐短板的成效。201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一是由就环保抓环保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转变,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作用,持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二是由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共治生态环境转变,营造出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三是由单一行政管理向行政、法律、技术、市场综合管理转变,加大行政约束,加强司法保障,强化市场驱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性作用日益显现。

大胆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省环保厅会同公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工作的意见》,共同开展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会同省高级人民法院加强环境违法犯罪审判工作,20166月初举行揭牌仪式,吉林省最高级别环境资源保护审判庭正式成立;会同省检察院共同召开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联席会议,鼓励和支持环境公益诉讼。同时,严格贯彻落实新环保法,持续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2016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83起,处罚金额6378万元,移交公安机关58起,有力震慑了违法排污行为。

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探索实施“大数据、网格化、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的环境管理模式,融入“互联网+”元素,推动环境保护大数据平台建设。在长春市二道区“互联网+环保+网格化管理”模式已搭建完毕,450名生态环境监管员正式上任。

“我们依托二道区网格化信息平台,设置专门的环保监管APP,通过生态环境监管员的巡查,随时发现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并通过照片或视频将问题实时上传到信息平台,环保部门的负责人接收到信息,将第一时间协调处置,并将处置的结果再反馈到平台。”二道环保分局局长张光洁介绍说,“这个监管体系就好像环保的‘千里眼’‘顺风耳’,能实时发现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互联网+环保+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吉林省探索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创新强化基层基础,实现环保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和现代化,逐步打破环境保护工作的被动局面,一个融合了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正在形成。                       

截至目前,全省共计966个乡镇、街道,10644个村屯、社区,都完成了机构设置建设,乡镇(街道)环保所挂牌工作;设立的监督员岗位13161个,都按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了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档案,弥补了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环保力量不足的问题。

细算“长远账” 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一个地方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必须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对吉林省生态环保工作的殷殷叮咛。

多算“长远账”,而不是“眼前账”,才能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弯道”上,“变道”超越。

如何转?如何超?绿色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2016年,吉林省累计淘汰燃煤小锅炉3542台、黄标车13.3万辆,油气回收治理率达到91.2%;建立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库,谋划安排650个项目,总投资达769亿元。

绿色发展不是增加负担,而是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不是放弃效益,而是创造更加绿色的GDP

吉林省,以“绿”为赢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生态优势。

“生命线”划得实,管得牢。2016年,吉林省同时出台《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意见》《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办法(试行)》,完成《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按照“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用地性质不改变、资源使用不超限”的要求,初步确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为5.56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国土面积的29.67%,将吉林省最为重要的生态区域、最有价值的生态要素、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形成了“一个核心、二个重点、五元多廊、相融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吉林省深入开展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对25个自然保护区域、18个矿区和1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推动各地集中整治2000余个生态损害和破坏问题。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成效,对吉林人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生态环境正悄然成为吉林省的一张“靓丽名片”,为发展助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亮剑前行,奏响绿色和谐新乐章。

此文关键字:生态环境整治
<%----%>